毫厘越位引爆英超争议!VAR人工判罚遭群嘲,球迷怒斥:足球快成微积分考试了?
在英超第8轮布伦特福德客场2比0击败西汉姆联的比赛中,一粒被吹掉的进球让VAR再次站上风口浪尖——伊戈尔·蒂亚戈的破门被判越位无效,引发巨大争议。
补时进球被吹,越位线成“生死线”
比赛进行到上半场补时第7分钟,布伦特福德发动反击,前锋伊戈尔·蒂亚戈接队友传球后冷静推射破门,眼看球队将取得1比0领先。然而,就在球员和球迷准备庆祝时,VAR介入,主裁判经长时间回看后宣布:进球无效,理由是蒂亚戈接球瞬间处于越位位置。
慢镜头显示,判定越位的依据是其身体某一部位比倒数第二名防守球员“超出”了几毫米。这一“肉眼难辨”的差距,让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一片哗然。
高科技“罢工”,人工划线惹争议
更令人意外的是,这次判罚并未使用本赛季英超力推的“半自动越位识别技术”(SAOT)。由于全球AWS云服务突发故障,SAOT系统全面失灵,裁判组被迫回归传统方式——依靠视频助理裁判手动绘制越位线进行判断。
这是本赛季英超首次完全依赖人工划线判定越位,而首次使用就撞上如此敏感的判例,立刻引发广泛质疑。布伦特福德球迷普遍认为,若SAOT系统正常运行,该进球极可能被判定有效。毕竟,SAOT通过多角度摄像头和球体追踪技术,能实现毫米级精准定位,且判罚速度比人工快30秒以上。
英超技术总监托尼·斯科尔斯此前曾强调,SAOT的引入旨在提升判罚效率与公正性,实现“接近绝对准确”的越位识别。可一旦技术“掉链子”,裁判仍得靠“手工画线”,公平性自然大打折扣。
“一根头发丝的越位”?球迷怒了
此次判罚再度点燃关于越位规则是否过于严苛的争论。许多球迷和评论员指出,当越位差距小到几乎可以忽略,且并未实质影响防守时,仍机械执行“零容忍”规则,已背离足球比赛的本意。
“他离球门十几米远,就因为鼻尖超出0.0001毫米就被吹掉进球?这算什么战术优势?”一位球迷在社交媒体上愤怒吐槽,“现在踢球不用练技术,先去考微积分吧!”
更有网友调侃:“以后球员上场前得先量体裁衣,确保每根头发都对齐防守线。”
科技依赖的双刃剑
本赛季是英超历史上首次全面启用半自动越位系统,初衷是减少争议、加快判罚。但此次事件暴露了一个深层问题:当人们习惯了科技的“精准”,一旦系统失灵,反而更难接受人工判罚的“模糊”。
VAR本为减少误判而生,如今却频频制造新的争议。从毫厘越位到进攻干扰的界定,技术介入虽提升了精确度,却也削弱了比赛的流畅性与人情味。
下一篇: 返回列表